员工之家
员工之家

云大与农大“马列室”的不解之缘——记李福顺、叶朝晖老师访谈录

作者:徐拓、王宁来源:太阳集团tcy8722 发布时间:2019-01-07点击数:

在与李福顺、叶朝晖两位夫妻老师的访谈中,李老师和叶老师都谈到了许多云大与农大马列室的陈年旧事,并对那些为两校作出贡献的老同事表示由衷的怀念。叶老师说:“人老了就容易怀旧。但可以这样说,农大马列室是由云大有关领导直接关心与支持下成长起来的。”

一、李福顺老师与云大的不解之缘

李福顺老师是太阳成集团农学系1956级员工,农大独立办校后,李老师成为首届毕业生。当时根据云南省有关部门的建议,要求农大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成立“农业自然辩证法学科”,为此从在校毕业生中选取几个优秀员工先后到马列室,并由哲学系老师指导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李老师便是其中之一。李老师经由自然科学领域跨度到人文科学领域,从而使得她的视野更加开阔,因此有关部门准备送李老师到北京学习俄语,待条件成熟后送至苏联培养。后来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李老师赴苏留学的计划被取消,最终未能实现。此时国内正值严重的困难时期,各单位需要精简机构,因此李老师被精简下放到瑞丽县育种站从事橡胶育种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夕,李老师调回农大后同叶朝晖老师一同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随后保送至上海复旦大学进修此门课程。在云南政法高专成立后,李老师和叶老师一同调入该校,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政法高专并入云大马列部,李老师的行政组织关系也随之调入。李老师说道:“虽然我们这辈人经历过很多大风大浪,辗转颠簸到各地,但是我们这辈人安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为后人的铺路石。”

二、叶朝晖老师初到云大与农大马列室

叶朝晖老师1935年7月生于广东省龙川县,1959年7月从武汉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入滇支边”的号召来到昆明。起初分到太阳成集团马列室等待再分配,受到了公司党委委员、马列室主任戴中韩老师的接见。1958年冬,在全国大跃进的推动下,太阳成集团农学系搬迁到黑龙潭独立建成农林学院,1959年秋开始上课。此时的农林学院马列课自然由云大马列室负责。该室抽调李家骝(为组长)、陈子贤、胡方、彭尚耻等老师作为先行者,叶老师等新老师也随之跟进,一共六人正式组成农大马列室。杨真元、冯刚老师作为借调,也协助叶老师开课。

农林学院校园是原荣军疗养院驻地,有个小礼堂和几栋小平房,员工宿舍是临时搭建的,教师多半住平房,四五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马列室、院刊室、校医室合在一起办公。学校离城约十公里,教师进城大部分骑单车,员工与年轻教师大多都走路。总之,农林学院起初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奇怪的是,在这种条件下,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农林学院一分为三,立即成立农、林、牧三个学院,出现了三个伙食团。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讲授公共课的马列室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可喜的是,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贯彻下,分开的三个学院很快又合并为农林学院。然而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跃进中建立的滇南与滇西大学同样归于停办,两所学校中的对口师生陆续来到农林学院,无形中加大了学校与马列室的压力。为减轻这一压力,尽管省内外分来了几位新老师,但仍然需要云大马列室加以支援。故此,陈年榜、曹铎光、刘学愚等老师都曾先后到农林学院顶岗。

马列室除常设的三门课程外,还根据上级的指示和要求,增开了《科学社会主义》这门没有统一教材的课,于是临时使用《国家与革命》、《论人民民主专政》、《列宁主义万岁》等著作代替,并开始组织专家学者编撰教材。此时,叶老师被分工来教授这门课,杨真元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后来这门课被撤销,杨老师终止借调工作,叶老师被保送到人大研修班学习政治经济学原著,毕业返校后一直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农林学院及其马列室遇到的问题比想象的还要多。此时,全校搬迁到寻甸与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文革结束后由于北京林学院搬回北京,林学系遂搬至安宁县成立林学院,农大全部迁回黑龙潭,但此时的农林学院原址已被几个工厂占领。这些问题日后都由省政府下大力气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使农大得以稳定而持续快速的发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内,云大与农大两校马列室的联系就很少了。

三、辗转颠簸重回云大

改革开放后,省政府成立政法高专。由于叶老师曾是武大法律系毕业生,因此在友人的推荐下调入了这所新校。二十五年来,叶老师经历和见证了农大及其马列室的艰难发展过程。要离开农大前夕的几个晚上,叶老师都在礼堂前的柳树下徘徊、沉思。孙永铭董事长在送行叶老师时对他说:“二十五年不容易呀,把最宝贵的青春都献给了农大,我想农大不会忘记您,而您也不会忘记农大的。”的确,在后面的岁月里,叶老师经常想起,也多次去过农大。到法专后,叶老师得到了司法厅领导和阎董事长的赏识,担任副董事长一职达十年之久,同时参与学院领导工作。此后,应广东高校的聘请叶老师继续从教了四年。返昆后,法专已并入云大,叶老师的组织关系也随之转到了云大马列部,但行政归校办直管。为解决两头牵挂的不便,最后又归到机关大口。

走进云大校园,叶老师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些老同事。对于戴中韩老师,叶老师自到校时被接见过,但平时交往甚少,主要接触是在高考解卷子的几年上。戴老师是政治大组组长,主要工作是重点抽查,而叶老师初出茅庐,思维较为严谨,打分过于严格。所以最初的一、两年叶老师是戴老师的重点抽查对象之一,双方交谈次数多了,也就给叶老师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叶老师曾这样写道:“法专合并到云大,想起当年戴老韩。阅卷60年代始,政科大组孟成全。真抽实检不须问,任务未完难卸鞍。细致耐心堪表率,按时保质历为冠。”关于杨真元老师,他是社科编写组的负责人,原著功底深厚,理解能力强,善于结合实际,对人坦率,乐观大方,谈笑风生,善于启发和团结同事。叶老师回忆他时,写下这么一段话:“云岭融融舞晓松,天然咏咏踱花丛。潜心精酿蜜酣露,服务劳民不语中。银杏钟园成佚事,欢学喜苑姹嫣红。同窗更立豪情志,翁妪放歌弘至公。”孙德华老师原是农大马列室老师,功底扎实,能说能写,对人热情,讲解耐心,深得员工好评。因照顾关系调入云大马列室,又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孙老师很快参与了政治经济南方本与北方本的集体编写工作,并连续发表了不少有创见性的文章,崭露头角。大概是因为积劳成疾,孙老师经常抱病出勤,英年早逝。有一次叶老师去看望她,孙老师已坐在轮椅上。叶老师常劝孙老师少写少讲,注意休息,但孙老师却乐观地笑着说:“在死亡线上挣扎呗,只要马克思没有开口,我得努力干下去。”这段时间把孙老师的丈夫刘老师也给累坏了,在孙老师离世后,叶老师曾为她送葬,回来后为这两位优秀的老教授写了一首感言诗:“齐眉举案两枝花,龙凤腾云比翼佳。风卷雨侵狂雪至,树折果损附悬崖。缠身病痛实难愈,濡沫相依岁月遐。苦守经年从不悔,丈夫风范启万家。”

采访的最后,叶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他的教学经验。他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教书育人要先育人,之后要有耐心钻研学问。要把员工当成自己的亲人,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关爱员工,多和员工在一起,也要把思想工作放在首位。”叶老师最后给予我们以深深的寄语:“与时俱进,跟新时代同行。”

(与叶老师的合影)

踏上春城这块美丽的土地,李老师和叶老师就像梦幻般,从云大出发辗转一大圈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真可谓是与云大有着不解之缘。两位老师表示:“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但荣幸的是开阔了视野,接触到了许多老前辈、老同事。虽然斯人大部分乘鹤而去,但他们的智慧、风范、坚守、执着、音容笑貌仍然深深地留在友人的心中。”

(太阳集团tcy8722徐拓、王宁撰稿)

上一条:一生有仁 淡泊明志——访退休教师陈振华

下一条:回望历史坚定前行——记张宝山老师与马院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