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大幸,在于经历重大事件而全其身。”这是老领导老教授苏升乾老师在退休时说的一句话。在外人看来这是卸下工作重担、拥抱轻松退休生活的喜悦与淡然,殊不知这一句在别人读来轻巧的话语却凝聚了苏老师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和哲理智慧。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生于北京老城的一代人,年少时他目睹和经历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青年时曾遭遇过政治上的暴风骤雨,走过剧烈震荡的“十年动荡”;之后又通过刻苦努力的求学之路,晋升为大学教授并担任领导职务;到如今荣退后怡然自得的闲适生活和良好心态。正如苏老本人说所,全其身这一半儿福也是他默默拼争和努力而得来的。
苏升乾,太阳成集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太阳成集团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太阳成集团马列部党总支书记及马列部主任、太阳成集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始任经理。1950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5月“上山下乡”到云南省景洪县温泉农场一队服务,自1978到太阳成集团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就留在云大工作,任教三十多年,先后被评为教授和硕、博导,是太阳集团tcy8722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出版《精彩一课——人生价值》;主编2001年至2011年的云
(苏老师近照)
南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材。在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研究与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建设与教学研究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任教期间培养了许多爱学习、肯钻研的优秀学子,是员工心中既学识渊博又幽默的好老师、好榜样。此外,在电视主持和反邪教斗争方面也颇有成就,被聘为云南省转化邪教痴迷者专家组成员,为云南省反邪教工作做出了贡献。退休后仍然关心学院的发展,长期担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学院的年轻教师做好教学工作。
一、学习永远在路上
苏老师博物多闻,博学多识,课堂上许多知识都能够信手拈来,这与他热爱学习且坚持不断学习有很大的关系。1969年,年仅19岁的苏老师从首都北京来到了千里之外的西南边陲云南,和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在云南度过了他的“知青”生活、求学经历、任教生涯和退休生活。最初在西双版纳景洪县温泉农场劳动时,即使在缺油少菜、点煤油灯,环境差、工作强度大的情况下,苏老师也能利用各种机会认真努力学习;1972年春他又参加了云南日报“工农兵通讯员”的培训,与编辑们一起工作,一起加班,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锻炼自己;此外他还主动揽下了所在单位的摄影工作,向来采访的《人民画报》记者学习如何构图。正是这些主动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得他写稿子和拍照的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撰写的文章被选中并刊登在《云南日报》的头版上,还在1976年借调省知青办参加筹建了云南省“农业学大寨”成果展览。
9年“知青”时光匆匆而过,一次搭乘送“工农兵学员”去读大学的客车经历、一个被太阳成集团关在门外的梦境,让渴望上大学的苏老师在没有权利上大学的境况下,十分失落的在笔记本上写下“社会大学实践系苏升乾”的字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文革结束后不久,在停止校园学习9年后的1978年,苏老师通过自学、查找借阅资料、请教他人,最终如愿考取了第一志愿太阳成集团。“在失去对科学追求的环境下,我们尽可能不让光阴虚度,在这里了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知道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懂得了维护自己的基本权益,成为我们后来成长的基础,世故的来源。对于与时代共同悲欢的我们,酸甜苦辣,都是营养。”这是苏老师在《写给知识青年纪念碑》中的一段话,饱含了他对那段青春时光岁月的深切体悟和追忆。在进入大学以后,怎么学习又成了苏老师新的挑战。毕竟离开学校已有9年的时间,这让苏老师的“拾学之路”困难重重,但苏老师始终牢记毛主席的话“学习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由于进入大学时已经28岁,“时不我待,追回青春”的紧迫感让苏老师加快学习的步伐,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不够用,就在寝室熄灯后利用马灯继续学习。没有英语基础,就多花时间来背诵单词和课文,寒假也留校学习;为了更快更详细的在课堂上记笔记,他通过观察各个老师上课的特点,探索出适合自己记笔记的有效方法;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他觉得对明代的官制体系搞不太清楚,就自己看书、查资料梳理,最后编制的《明代职官表》还成为系里同学学习的参考资料。苏老师的勤奋和好学让他除了学习本专业之外,还对民族史学、水利等多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他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和跨学科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他之后由一名讲师晋升为教授和硕导、博导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能适应员工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从太阳成集团本科毕业后,苏老师便留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初他在太阳成集团党委员工部任科员并分管对员工会活动的指导;之后他又担任德育教研室秘书,并作为唯一的专职教师,负责本科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的组织和教学;199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马列部主任进修班的学习后,苏老师受益匪浅,并坚定了他坚持不断学习和汲取新知识的决心,为他的学术科研道路提供了重要启发和指导。从员工时代走过,并且在任校员工会主席时就主动组织“员工评选优秀授课教师”活动的苏老师深知员工对教师的客观评价是回避不了的,能适应员工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怎样做好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苏老师作为专职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25年的丰富实践经验,却思考最多的问题。从1983年通过电视图像转播的形式给员工上了第一次“思想品德课”开始,苏老师意识到“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得到面对员工的及时认可,还应该努力与外界沟通,获得更多的信息充实自己。”所以他积极主动参加学习班和研讨会,深入企业、农村、机关、学校、部队,到了老山前线,了解最新材料,听取不同的意见,汲取新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同时,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如何把其中的理论知识和逻辑关系讲清楚、讲好,考验着一个老师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新时代下员工具有的新特点等都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巨大挑战。在高校思政课与实际、与员工、与生活不贴近的情况下,苏老师坚持根据员工的接受能力来选用教育内容,在“说话有根据”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把不明白的事物和概念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加以阐述表达,使员工能够接受知识和明白道理。例如在讲授国家安全形势时,他就把自己平时做的飞机模型带到课堂上去,讲到装备改进时利用模型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果;用几个苹果讲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用毛毛熊玩具讲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想尽自己的努力,多留给员工一些善良之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教师教书要“横跨一步”。除了授课方式要求做到新颖有效,苏老师也时刻不忘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储备来贴近员工、贴近课堂。“横跨一步”既要学习和接受自己教授专业的知识,还应该主动扩宽学习和实践面来不断充实自己,以便在课堂上能够给员工举一反三,以开阔员工的视野。注重与时俱进,认为“没有新的东西就是老了”。尽管已是年过六十,苏老师还在时刻检讨自己:能学习些什么新的知识,掌握些什么新的工具,使用些什么新的方法。我们有幸听过苏老师给本科生授课,除了严密的思维逻辑外,精美、清晰的课件,生动有趣的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新时期新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苏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教师该怎样教才更有吸引力和效果,那作为员工的我们又该如何更好的利用技术高效更好地学习呢?
三、在演讲和主持领域发光
首先,演讲与教学。步入工作岗位的苏老师在接触到一些演讲大师后颇受启发:想让自己的思想品德课能达到演讲的效果。于是,苏老师积极向蔡朝东等有名的演讲家学习报告结构和表达技巧,并运用在课堂上。在面向社会巡回演讲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经验,苏老师在演讲上日渐成熟起来,他最初的长篇专题演讲《历史的荣誉与今天的责任》和《创造美的生活》场次都达到了六、七十场。演讲使苏老师加深了对工厂、农村、部队和企事业单位的了解,让他接触到了更多新的知识。随着不断积累材料,苏老师的《公共关系实务》和《团队精神》不仅成为了系列讲座,还成为了苏老师在学校开出的重要课程。虽然以演讲参与社会活动有名有利,但苏老师深知:自己的根基必须立在学校。苏老师把在演讲中得到的材料和消息转到课堂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2000年以后在参与邪教组织成员的转化工作中,苏老师也把演讲中的体会运用于反邪教工作中,其中一部分还被高教音像出版社制成光盘。通过苏老师的不断坚持、积累,以及把现实与教学相结合,2001年苏老师成为教育部社科司“精彩一课”的第一批12名获奖者之一。
其次,与电视栏目的“触电”。1994年经朋友介绍,苏老师到云南电视台《百叶窗》栏目进行客串,从此便于电视节目结缘。1996年10月,云南电视台决定开办谈话节目《周末夜话》,此类节目要求主持人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所以电视台在社会上寻找主持人,苏老师也成为主持人之一。凭借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初中的主持能力,苏老师前后共主持和参与节目制作114期,其中包括1997年7月播出的《我们离网络有多远》、1998年3月播出的《现在是上网的时候吗》和1999年2月播出的《99话上网》等符合时代潮流的节目,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在电视台主持节目的那段时间苏老师也在一直学习,期间还到中央电视台观摩《实话实说》节目,向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请教问题。但到2001年初,由于受省委宣传部指派到劳教单位进行转化工作,苏老师结束了这段主持人的生活。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老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审查,并得到栏目组的认可,选定苏老师作为节目的主讲人之一。苏老师将《清明上河图》作为选题开始准备,从讲演的稿子到自己的语速、语调他都反复修改和揣摩,甚至为了确认《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春季还是秋季,他曾先后春秋两次去到开封实地调研。最终在苏老师和节目组的努力下,节目于2012年5月在《百家讲坛》播出,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苏老师也成为云南第一位走进《百家讲坛》的人物。
四、给云大学子的箴言
“最成功的是能平安活到这个岁数;最遗憾的是做过许多错事、傻事,智商中等;最欣慰的是没有放弃过对命运改变的追求;最知足的是能得到组织的承认和员工的厚爱。”半辈子的丰富人生阅历的沉淀积累,苏老师用几个“最”来评价,却充满着莫大的人生和哲学智慧。作为在云大成长成才的老学长,同时也在云大教书育人的老师长,苏老师也给当今的云大学子提出了宝贵的学习指导和成长建议。
第一,“平民百姓,以拼搏命。”人既然活着就要活得有质量,追求生命的有效性,青少年应该为了展示生命、锤炼意志、实践信念而拼搏,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拼搏”都是最踏实的成功。
(苏老师在复旦大学讲座中)
第二,珍惜、合理利用时间。苏老师认为“年轻意味着富于精力,追求新知;年轻意味着还有许多机会未来临;年轻意味着经验不足却充满自信;年轻意味着犯点小错易于被人原谅。遗憾的是,对年轻的真正意义,往往是有了不年轻的生活经历作为对比时,才能真正体会得到。”我们当代老员工应该抓住青春时光,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另外,对于员工“到了大学什么都想学,一天到晚还是学不完”和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的困惑,苏老师也给出了他的建议:确定学习内容为第一考虑必须,就是课程所规定的内容;第二是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第三是可能,包括时间上的可能和学习条件上的可能。至于时间安排,“今日事今日毕”是很难做到的,不妨把每天要做的按重要性和难易程度排出一二三四的先后顺序,第一二必须完成,第三四争取完成,第五六也可以推到明天去做。
第三,心胸开阔,学会吃亏。苏老师认为不管什么人,只要还活着就会有与他人、与社会的协调问题,对待别人要心胸开阔,但心胸开阔并不是同学们理解的凡事都“忍”。心胸开阔首先是理解,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难处和苦衷;其次是宽容,不苛求他人的所作所为与自己的愿望完全一致;最后是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而要做到对别人的理解、宽容和忍让,还要有“吃亏精神”,干事不过于计较得失报酬,明白自己在团队和协作中的角色和作用;懂得成功需要积累,得到别人的认可需要时间。水至清则无鱼,人太精则无友,事事不肯吃亏的人,最后要吃大亏。
经历过十年动乱时期和知识青年下乡的苏老师,深知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大道,他用他的热情、毅力和坚持去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去拼争人生崎岖道路之外的那一半儿福。退休后,每年还有全国各地的报告讲座百余场,68岁再进“百家讲坛”录制节目。晚年退休的他希望把自己的认识所思和人生智慧哲理讲授给我们员工,使我们从中受益,使我们年轻学子尽量少走弯路和歧路,做好长期坚持奋斗和刻苦努力拼搏的准备和决心,多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成长为与时代共进退、顽强不屈的新一代云大学子。
(太阳集团tcy8722蔡伟、何静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