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思念、陈沛岳: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时代意义

作者:俞思念 陈沛岳来源:《学习论坛》2022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2-10-31点击数:

作者简介:俞思念,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学领域内的教学与研究。

党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政党的性质和素养的外在反映,是长期影响党的成员的行为和整体精神动力的重要因素。走过百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而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不断锻造自身的革命性、先进性,将党的政治文化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和新的境地。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已走过100多年的不平凡历程,深入探讨党的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认识其本质和特色,无论是对接续党的红色文化基因,还是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扬党的政治文化传统、净化党的政治文化生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富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源起于中国共产党对于“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认知和觉悟,以及在这种认知和觉悟下的精神风貌展示。我们应当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看作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意识的潜在表达,看作党内制度规范和教育引导的实效展现,并以此促进我们党整体的政治立场、政治生活、制度体系和文化修养等的形成,从而形成党的强大政治优势。在这样一种对于党的政治文化的更宽泛的理解之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整体上呈现出五个阶段的特点。

一、党的政治文化的生长期

党的政治文化的生长期是指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这段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确立了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而奋斗的政治形象,而且确立了以阶级斗争反抗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统治、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路线,并以此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主心骨”。虽然在这一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并不健全,出现了一些负面情况,甚至是“家长制”“一言堂”“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等情况,但是在根本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从未抛弃过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具有的伟大政治信仰和坚定政治立场。

这段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的幼年时期,在这段幼年时期,党的政治文化主要表现在党对正确政治路线的探索上和党在政治斗争中逐渐形成的阶级形象上。在政治路线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理论,同时以无产阶级政党的身份,鲜明地展示出其与中国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的政治立场,并以此与其他政党和派别形成鲜明的对比。红色党旗上的锤头、镰刀就是党的政治文化的最早标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所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政治文化始终体现出坚定彻底的革命立场。尽管在这一时期出现过党内少数人的动摇甚至是叛变,但党的政治立场、政治路线等从来没有任何“含糊”之处。

当然,在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幼年时期,党对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问题,还不是那么清楚,没有完全意识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时要解决东西方差异的问题,因而存在照搬苏联经验的错误倾向和做法。克服党在政治路线上的教条主义,是这一时期党的政治文化的主线,是党走出幼年期、走向正确斗争道路的客观要求。在同党内“左”的和右的倾向做斗争时,党内正确路线的代表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道路上,以顽强斗争不断寻求和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出的政治意识,使党的政治文化逐步走向清醒,因而有了像遵义会议这样的历史转折点。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日益端正,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反思和斗争,因而不是停留在书斋里的“学问”。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在不断矫正和优化中发展,党才能在发动人民群众、激发群众斗争热情的过程中使自己度过数次危机。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整体上表现出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使党在中国社会逐步树立起鲜明的为绝大多数人奋斗的政治形象,党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日益增加。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优秀分子把自己坚定的政治信仰表现在为工农革命而展开的斗争中,“锁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的政治品质,使党的政治文化一开始就显现出鲜明的阶级性、群众性、先进性等特点,为党的政治文化打上了依靠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来争得民主的烙印。为此,无数革命先烈在为民族、为阶级、为民众获得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履行了其对党的政治忠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并由此造就了党的政治文化所蕴含的不渝初心的本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是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烈火”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党的政治文化的端正期

党的政治文化的端正期是指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在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之后,党在正确政治路线的指导下,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敌人展开斗争,最终在以农村为起点的长期斗争中实现了夺取政权的政治目标,并以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政治文化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确立起自己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中国革命走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轨道。这一阶段里出现的整顿党内思想的延安整风运动,是党在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也是对党的政治文化的澄清和再造,标志着党在政治文化上的主观觉醒。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党内思想进一步统一在毛泽东思想之下,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此后,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逐渐走向规则化,党的政治核心形成并逐渐固定下来,党追求团结与奋进的政治文化进入更深层次的主观觉悟状态。

在这一时期,尤其是当中国革命事业遭遇艰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民的作用,确立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唯物史观基础,并在革命实践中真正把党的力量的基点放在依靠人民的力量上。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克服挫折和困难,一举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全国政权,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愿望。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都紧紧与人民大众站在一起,为人民打天下的政治文化观进一步强化了党的政治文化的根本。

三、党的政治文化的强固期

党的政治文化的强固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国家政权,如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到国家事业,如人民铁路、人民银行、人民邮政等,都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将人民作为中心和依靠人民力量的党的政治文化的最强音。党把人民利益和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的立足点,党的政治文化更加显现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进一步融入广大党员的灵魂深处,即使在对党内斗争和阶级斗争问题的判断上出现失误时,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政策的出发点的政治文化初衷依然没有改变。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后,依然通过人民的力量和党的主观觉悟,把党的政治路线重新扭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还是处在初期探索中的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依据人民的意愿进行选择,因此,我们党始终在如何保障人民的利益上考量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等。正是由于沉淀在党的政治文化中的人民价值,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热情才能够不断激发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建设新社会的干劲,使一个从“一穷二白”走来的新中国在站起来之后迅速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积累了向现代化进军的物质基础。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是这一时期党的政治文化的鲜明体现,是我们能够克服巨大经济困难、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所在。最初的探索也出现过一定的偏差和错误,党内政治生活也一度处于不正常状态,但是,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了错误,依靠人民对党的信赖和党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最终解决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生活混乱问题。在党的政治文化的熏陶和启示下,我们党虽历经浩劫却不散,我们的国家虽经历大难而未垮。不仅如此,我们最终从危机走向生机,实现了党的事业的转折。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将党的团结与统一视为党的生命的政治文化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四、党的政治文化的转型期

党的政治文化的转型期是指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这段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的性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两个轮子”的发展,始终将人民的意志作为党的政策的准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大步前进。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胜利地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我们党在政治上实现了新的统一。

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着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使命和任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要求,形成了我们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新理解,使党的政治文化转移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新生活的盼望上。党的政治任务决定了党的政治文化的变换,也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在这一时期,党在思想路线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反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理念融入党的政治文化深处,为探索中的中国道路带来了宽广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后的前30年里,随着中国人民逐渐走向富起来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断改观,我们党把一个被长时间摆在“后头”的政治文化问题提到了党的建设的“前头”,因而使党的政治生活焕发出蓬勃生机,在逐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路的同时使党的面貌进一步体现出先进性、时代性。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党的政治文化中被再次提到重要位置,成为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心。党的政治文化的相关议题向着执政党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靠拢。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党的政治文化进一步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也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长期目标。党内腐败现象干扰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党内的清正文化诉求呼唤着与腐败现象的斗争。“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成为党的重要会议反复申明的党的生活原则,并推进着党的政治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意识到,改革开放中的是非要以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判断标准,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衡量标准。党的政治文化为此注入新的活力,在“人民尺度”上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进,并由此孕育着党的政治文化的新高度。这在我们党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过程中,在党的健康肌体对于腐败现象的抵制和清除中,可以看到。因此,我们党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双重挑战中,始终推进党的政治文化不断前进。

五、党的政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政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指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期。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党在接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进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了一切为了人民利益和人民至上的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党的事业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在向着制度化、自律化发展的同时,为树立党中央领导权威和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贡献出更大力量。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在全党上下形成广泛共识,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新动力和推进党的政治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党的政治文化的清正向上以及党的作风的日益改善,不断促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党的政治文化的“春风”中大步前进,同时使党的政治文化的软实力日益增强并持续彰显。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启了在党的政治文化上的重新学习,以此坚定关于党与人民关系的马克思主义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成为建设党的政治文化的又一重要文件。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着重提出党内政治文化的问题,强调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阐明了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的相辅相成关系,将我们党在长时间里形成的党的政治文化融入新认知、新自觉、新要求。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政治文化命题,体现了我们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胜利中,全面从严治党获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为党内清正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党内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政治氛围。此前,习近平曾特别提出,“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说深厚思想的“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的论述,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随即融入党的政治文化的灵魂,融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塑着党的政治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这为党的政治文化增添了新内容,并贯穿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党的领导能力建设始终。作为一个执政党、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要以党的政治文化来引领全社会的文化发展、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在党和人民的创造上,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维度出发,在充分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的同时,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任务,使党的政治文化建设也步入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新阶段。2021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在加强党内各项制度建设的同时,强调“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要求和规定,从理论上与实践上明确了党的政治文化的宽广内容与深远意义,把对党的政治文化的认识提升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体系、制度架构等更宽泛层面。党的政治文化在从“治污”向“清源”、从必然向自觉的转变中成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进一步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时,从党的政治文化的高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这一切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布局中,体现在民生优先的思想和政策上,把党的奋斗、经济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形成新时代党的政治文化的落脚点和新理念,更加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政治担当。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通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融入历久弥新的党的政治文化,在广大党员中不断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概括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不仅为我们这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注入强大的精神之源,而且是党的政治文化的灵魂。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也是党的政治文化的内核,是党的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为进一步提升党的政治文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题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伟大成就与历史经验,是关于党的政治文化的又一个重要文件。这份纲领性文件再次体现了党的政治文化的特色,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总结,也是党向着新的伟大征程前进的又一里程碑。

党的政治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不断胜利和前进,党的事业的巨大成就和光明前景在客观上推动着党的政治文化向新的高度提升;另一方面,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在增强,在新时代党的建设经验总结中逐渐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党的建设中的主动建构和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之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起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最信赖的领导集体。树立起包含“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政治文化,“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需要,也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党的政治文化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进入新的境界,正气充盈、政治清明的政党形象,正在变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六、结语

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积累起十分丰厚的政治文化,这是一笔值得深入总结和永久留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内深入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党的这种政治文化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立足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此,党的政治文化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和涵养,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和党的百年斗争实践中深化,成为党的政治生命的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谋解放、谋利益、谋幸福的过程中。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就是我们党在长时期的政治斗争(党外)和政治建设(党内)中所形成的为人民奋斗的精神、制度规范、党内风气等的体现。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一种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流的、深藏在中国共产党的肌体中的政治灵魂,是我们党能够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党的政治任务的底气所在。

我们应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定义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应当明确这样一个尺度,那就是以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为党的政治文化的内核。这一点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一点也如《中国共产党章程》所强调的,“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政治文化,应该被永远摆在与人民同生死、共命运的“罗盘”上。

关于党的政治文化的概念,从现有的讨论来看,大体上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宽”概念,即把党的政治文化看作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相联系的全部政治表达和政治实践,看作在具体的党内风气中和制度要求下形成的精神体现;另一种是“窄”概念,专指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与表达、党内政治制度和政治纪律下的党风体现,也是一个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内在素质。而从党的建设的经验和实际来看,党的政治文化应当是一个涵盖党的建设各方面在内的较为宽泛的概念。

党的政治文化也是一个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概念:一方面,它作为党的政治生态、精神面貌、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政治实践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它体现了党的建设的要求和目标,是党在政治立场和政治风尚上的主观修为,体现了党对政治原则的理解。因此,从知与行的结合出发,在党内营造清正的、先进的政治文化,是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就必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须回答好、解决好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以及如何实现长期执政的问题,“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所以,在评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时,要立足党的政治建设,深刻意识到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在党的政治文化的高度上衡量党的先进性,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及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诉求变成一种自觉的文化认知和党性修养。我们不仅要加强党的政治建构,在党内制度、规则、纪律上“钢化”约束机制,而且要建设党的政治文化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增强对党内不正之风的抵制和约束,使这种潜移默化的软实力更加具有广泛性、普遍性,从而使其起到更为长久的作用。党的政治文化,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伟大建党精神时代特征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在百年历程中逐渐走向自觉和成熟,这表明了我们党在自身建设上的勇气和自信,成为我们党能够迎接未来任何政治风险和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政治文化建设,是我们党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纯洁性和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奥秘,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020年以来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再一次证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在我们党的政治文化中的不可动摇性。党的政治文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成为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旗帜。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人民对党的坚定拥护,形成了一个大国的制度优势和政治执行力,表现为党和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坚定信心和一致行动,成为这场领先于世界的抗疫斗争取得胜利的特殊武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治理效能的过程中,党的政治文化是一种既和谐又强劲的驱动力。

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正在走向其历史之巅,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及其长期以来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成为引领全社会向着精神文明建设高地前进的重要动力。当代中国正在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时期,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党的制度、法规建设中从容地检视党的政治文化的缺失,把党的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到更加自觉和更加自如的境地。逐渐走向成熟、自觉和更加从容的党的政治文化,正向着进一步规范化、显性化发展,展示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大特色。可以相信,面向21世纪的党的政治文化将为党的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来源:《学习论坛》2022年第5期

上一条:成杰、任新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差序现状与未来转向

下一条:杜帮云:通过加强交往促进新时代民族团结——基于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视角